查看“《实用社科概念》”的源代码
←
《实用社科概念》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心理学・社会学・犯罪学 == === 挫折-攻击理论 === 用于解释攻击行为的一种理论,认为一个人达成目标的努力受阻时其作出攻击反应的可能性也会提高。加重挫折感的主要因素为预期的程度及挫折的意外程度等,并且挫折感与攻击性正相关。该理论被犯罪心理学用于解释犯罪的原因,一些犯罪行为被归为由挫折引发的攻击行为,且一般而言'''经济、教育和职业方面的地位低下,智力低下,青春期容貌和身材的缺陷、性别认同障碍,私生子、单亲等情形使人更易受挫'''。这一理论已得到大量统计和实验证据的支持。 这基本可以解释为何恶俗头子大多都有家庭问题,以及平均社会层次最为低下的[[组织/喷系|喷系]]如何得以迅速崛起成为恶俗系最无下限的战斗力顶点。掏吧喷系头目[[实名/曹自然|曹自然]]后期还亲口承认自己上网黑喷是因为“现实不如意”,而[[实名/肖彦锐|肖彦锐]]的恶俗生涯更是对挫折-攻击的生动诠释。同样这也可以说明所谓受“公敌”侵害、主流排挤的各种“小圈子”为何总是容易产生更强烈的戾气。 与社会情境下的挫折感类似,由物理因素如酷暑、潮湿和污染等引起的身体不适都可能降低攻击行为的阈限,如骚乱和暴力犯罪往往更容易发生在夏季。这在[[狗窝/什么都实况J|实况J]]季节性的网暴热潮中尤其明显,在日本称为「夏厨」。 故意的激怒和侮辱也是攻击行为的一种明显原因。不难得出结论,恶俗迫害过的各种魔怔人有相当一部分本来都是恶俗[[狗窝/ps3吧|一手制造]]。 === 社会学习理论 === 用于研究社会学习的理论,核心论点之一是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替代性地得到强化,从而使行为模式相应改变,而无需事事通过亲自得到强化来进行学习。我们通过观察和模仿获得包括攻击在内的社会行为,也就是说'''攻击和暴力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具有传染性'''。社会学习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但一般而言越[[实名/程译萱|低龄]]显然有着越高的可塑性。 实验证明高对抗性的竞技运动以及媒体暴力会提高其受众的攻击水平,例如电视节目中做出暴力情节的人物被美化为正面角色、在暴力游戏中攻击可以有效解决问题并得到奖赏,对于学习者就形成正强化(当攻击可以让个体逃离令其厌恶的情境时则形成负强化)。毫无疑问这包括[[狗窝/李毅吧|中国恶俗发源]]的足球和[[狗窝/什么都实况J|日本恶俗发源]]的棒球,以及ACGN。但媒体暴力并不会直接导致攻击行为,而是作为一种风险因子。 班杜拉(Bandura)认为社会学习有三种主要的榜样,即家庭成员、亚文化群体和大众传媒提供的榜样,而在以[[概念/出道|攻击能力]]为优秀品质的[[狗窝|社区]]或亚文化[[组织|群体]]中攻击的发生率是最高的。 对媒体暴力的研究揭示出攻击的社会学习中的一些机制,惠斯曼(Huesmann)等人总结为三种社会认知结构:'''世界是敌对的模式、运用暴力解决麻烦的剧本和认可攻击的价值规范'''。更具体地,有如下原因可以说明攻击的社会获得: # “既然他们能那么做,我也能。”(去抑制) # “哦,原来应该这么做。”观察攻击榜样会触发人们去模仿,并且给人们一些点子,使其知道如何依样画葫芦。(获得攻击的认知脚本) # “我想我体验的一定是攻击情绪。”观看暴力可能使人们更容易产生愤怒情绪。(高水平的生理唤起) # “哦,又是粗暴殴打。”不断观看暴力会使我们的敏感度降低,增加我们对暴力受害者的冷漠,或者认可暴力为现代生活的必然现象,因而更容易接受暴力。(脱敏) # “在他攻击我之前我要把他放倒。”观看大量的暴力使我们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危险的地方,更可能对他人表现出敌意。(敌意归因) === 主动性攻击 === Dodge等人提出的一种攻击行为分类——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前者的理论来源为挫折-攻击理论,后者则是社会学习理论。反应性攻击是对威胁或挑衅做出的敌对反应,包括发怒、报复等,是一种“热血”的攻击行为。主动性攻击则是一种缺乏感情,更趋向于某种[[概念/找乐子|获利]]的攻击,包括[[文集/给微博知乎朋友们的恶俗圈劣迹科普|欺凌、控制、捉弄、羞辱、胁迫]]等,是一种更为“冷血”的攻击行为。主动性攻击与冒犯无关,来源也并非挫折,而是个体沉浸在一个'''视攻击为有效解决冲突和问题'''的情境中通过学习习得的。恶俗向键政圈的传播可谓是这种情况的[[组织/兔杂暴民娱乐传媒有限公司|一个典型]]。 === 自然状态(霍布斯) === [[文件:0107 2.jpg|缩略图|200px]] 霍布斯用于论证其国家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一种前国家的假想状态。自然状态中每个人都要求无限制的自由,并且完全不顾及他人,因此逻辑的结论就是每个人的自由互相冲突,进而导致无限制的互相报复。自然状态并非是关于国家演化形成的学说,而是用于论证国家权力正当性的理论(即假如没有国家会怎么样)。霍布斯的国家学说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基础。 要点在于,绝对的自由会导致绝对的暴力和霸权并非空穴来风。一种精致化的社会契约论认为,当他人侵犯我的自由时,我以同等程度侵犯他人自由是自然权利之一,但自然状态下个体对该项权利的行使永远会超出限度,导致报复的恶性循环,为此惩罚的权利必须让渡给政治共同体。该论证的中间部分在现代心理学中基本可以找到证据支持。这源于攻击行为本身就倾向于引起的自我正当化,而自我正当化又将造成进一步的攻击,因此报复一旦开始,往往就会进入暴力的恶性膨胀,一般攻击模型(General Aggression Model, GAM)将这总结为一种不断升级的循环。'''把恶俗圈当自己家的人可以说正是忽视了这点才走上[[实名/席野|接盘]]之路,希望反恶俗人士对此能有明确认识。''' 关于极端无秩序所导向的另一种后果,后文还将提及。 === 去个体化 === 最早由利昂·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去个体化”,是指在群体中,因个人感觉自己被淹没而导致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认同被群体的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下降,而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行为中去的过程。其主要成因一是个体成员的匿名性,一是个体有受到群体中的外在因素影响的可能。 '''由此笔者猜想:网络暴力人士内斗当中,多人互相出户籍让对方实名上网、互相逼对方退网,实际上倒是阻止了去个体化的现象,然而如今网络暴力人士也进入了去个体化的阶段,网暴逐渐进入所谓“[[概念/DSSQ|大势所趋]]”(即“因大众涌入而被破坏”)的状态,这一方面是因为一部分人学会了从身份信息到生活场景都作假套用进而让施暴者扑空,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道德和法律的发展网上网下各个地域都给予了来访者隐藏自己身份的权利与机会。''' 另外,关于去个体化的研究表明,适当的自我控制是社会稳定所必须的。'''由此笔者认为,早年间[[狗窝/李毅吧|李毅吧]]“无所不黑”,实际上就是李毅吧分崩离析的伏笔。''' === 道德脱离 === {{需要补充}} 道德脱离,即是把自己所做的不道德行为合理化。透过道德脱离,人类能够犯上可怕的罪行,使暴力合理化。 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所描道德脱离具有八种形式。 ====非人化==== 八种形式其中之一即是“非人化”(英语:Dehumanization),又称非人性化或去人性化,是指对他人的人性的充分否认,带有对其他人的残酷对待和漠视他人的痛苦。通俗的说,任何不将他人视作人类的行为或者想法均属于非人化。 恶俗圈人士把受害者称为“蛆”,恶俗狗维基把恶俗圈人士称为“恶俗狗”,均是非人化的一种言语表现。 对非人化的政治宣传,是一种战争罪行,可以在国际法庭中审判,故笔者建议'''学术相关和政治相关人士均避免作出此种行为'''。 == 传播学 == {{需要补充}} == 非形式谬误(逻辑) == 逻辑中一个或为真或为假的语句称为'''陈述''',而一个由'''前提'''和'''结论'''组成的陈述系列称为'''论证'''。前提对结论的支持可以合理也可以不合理。一个论证是'''有效的''',当且仅当如果其前提为真,则结论'''必然'''真,而与前提和结论实际上的真或假无关;一个论证是'''可靠的''',当且仅当其是有效的且所有前提都为真。论证的'''论证形式'''是指它的推理模式,如 * ''要么是A要么是B,只有这两个人有作案的可能,既然B当时不在现场,那么凶手必定是A。'' * ''你不想让我们拍卖你的房产,但你现在只有两种选择,偿还贷款或者房产被拍卖,所以,你必须马上还款。'' 这两个论证拥有相同的形式:''要么p,要么q;非p;所以,q。''(析取三段论) 如果一个论证直接采用了无效的论证形式,称为'''形式谬误''',如''若打雷,则下雨;下雨了;所以,打雷了。''采用了一个无效形式,即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因此是一个无效论证。而如果一个逻辑谬误无法仅从形式上判断,只有考察论证的内容才能识别,则称为'''非形式谬误'''。非形式谬误可分为三类:1.包含不相干前提的谬误;2.包含歧义的谬误;3.包含不当假设(论据不足)的谬误。下面简要介绍一些要点。 # 后文所举的大部分是十分简化的例子,这在日常语言中是罕见的。识别日常语言中的谬误时通常有必要改写论证的形式,如调整前提和结论的顺序,删去让步、重复、语气词等与论证有效性无关的部分,使用前后一致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概念等。建议读者利用本站的[[文集/【恶魔镜头】与〖善良的回复〗|Sunimo语录]]做一些练习。 # 本节中从'''诉诸人身'''到'''诉诸无知'''属于不相干前提的谬误,'''诉诸问题'''到'''复杂问语'''属于不当假设的谬误,对此类谬误应注意只有当结论'''仅'''受不相干或不充分的前提支持时才形成谬误。如 #*''自从我两年前进入办公室,犯罪率明显地降低了。所以,这一切无疑归功于我提议的更长的有期徒刑。'' #:是一个[[#虚假原因|#事后归因]]谬误,但 #*''线段AB与CD等长,线段CD与EF也等长,故线段AB与EF等长。'' #:则不是。 # 并非在任何场合下讲逻辑都有助于交流。网络暴民威胁道''“我们要怎么把这个人弄得社会性死亡呢”''在逻辑上虽是一个[[#复杂问语]],但是人如果对这种危险的问题展开辩论,很容易被随后大量的无效内容甚至无效形式所淹没。开设本节的用意旨在便于各位批驳尚能正常说话的引流人士,而不是试图治疗某些人严重已久的健康问题。此外,由于本站人员混杂,思想立场难免冲突,希望这些内容也能对各位理性交流起到作用。 === 诉诸人身 === 通过指责某个观点的持有者来论证该观点(一个陈述或论证)为假,即众所周知的[[贴吧/Sunimo|对人不对事]]。常见的形式有: * 诉诸论者道德上的缺陷,从而其观点为假,如''刘慈欣在贴吧有不雅言论,所以,刘慈欣作品中的黑暗森林思想是错误的。'' * 诉诸论者的动机 * '''诉诸伪善'''(tu quoque),即认为论者的观点或论证与他自身的言行不一致,从而其观点为假 === 稻草人谬误 === 将某一观点加以歪曲来进行攻击。其思想是要描述听起来像对方的观点,但却更容易击倒进而反驳的东西。这种歪曲通常包括增加一些实际上没有或不必要的假设,以及偏颇定义等。下面是一个例子: ''《平权法案》认为两性之间应该完全平等;这等于说国家足球队50%的成员应该是女性,而后者被证明是错误的;因此,《平权法案》是错误的。'' 另一个稻草人谬误的例子: ''反恶俗就要让恶俗圈毁灭;让恶俗圈毁灭就会让所有('''滑坡!''')亚文化圈子失去保护;因此,反恶俗会让所有亚文化圈子失去保护。'' === 诉诸恐吓 === 诉诸恐吓(ad baculum fallacy,有人译为'''诉诸权力''')即通过威胁反对者的利益或人身安全来为一个观点辩护,可以说是网络暴力当中最有代表性的“辩论”方式,尤其是音系恶俗圈的[[概念/钦点|钦点罪]]。可以总结为: 前提:你可以通过接受这个陈述来避免伤害;<br> 结论:这个陈述是真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出自[[文集/张钦瑞语录|张钦瑞语录]]:''“不了解赌局或者对自己手里那点筹码没点b数就不要试图参与什么户籍赌博游戏,当你盲目跟着别人加码的时候你已经彻底输了……”''本句隐含的大前提是“我妖照是户籍路子过来人,听我的能帮你在出户籍上取得不败之地”,小前提是“当你盲目跟着别人加码的时候你已经彻底输了”,结论是“不了解赌局或者对自己手里那点筹码没点b数(即盲目)就不要试图参与什么户籍赌博游戏”。 '''但真相是,在黑产市场上总是存在着冲动交易之后反倒还能保住财产和地位的人士,而这又是后来者产生侥幸心理和陷入幸存者偏差的原因。''' === 诉诸众人 === 通过诉诸被接受或受重视的愿望来说服他人。形式为,''如果你相信这个陈述为真,你将会被接受或重视;因此,这个陈述是真的。''注意诉诸众人并不等于诉诸“主流”或大多数,例如网暴人士对反对恶俗的银梦民宣扬“支持银梦去恶俗的都是想干烂银梦”,也属于诉诸众人。 === 诉诸怜悯 === 通过仅仅唤起听众的仁慈来支持一个结论。应注意“仅仅”,只有在唤起同情的前提与结论在逻辑上完全无关时才形成谬误。如: ''我知道玩恶俗是不对的,但银梦被大众文化压迫;因此,只有恶俗才是我们的救星。'' === 诉诸无知 === 诉诸无知包括两种情况,1.仅因为某陈述没有被证明为假,所以它是真的;2.仅因为某陈述没有被证明为真,所以它是假的。这种论证的缺陷十分明显,如''没人能证明上帝不存在,所以上帝存在'',或反过来''没人能证明上帝存在,所以上帝不存在''。 === 语词歧义 === 看似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在同一个论证的上下文中以不同的含义出现,而结论中却只使用其中一个意思。类似的另一种谬误是'''构型歧义''',即句法结构或标点的不当使用造成的歧义。以下是一例比较夸张的语词歧义: ''你数学考试中某个答案是错误的。而错误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因此,你数学考试的某个答案是不道德的。'' === 合成谬误 === 第一种情况为从X的每一组成部分具有属性Y推出X自身具有属性Y,如''每个恶俗人士都很渺小,因此,恶俗圈渺小的很。'' 第二种情况为从某个集合的元素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这个集合本身具有该属性,由于汉语中部分名词在不同语境下既能表示集合概念也能表示非集合概念,较为微妙。如''每一个恶俗窝点都能在一天内爆破;因此,恶俗圈可以在一天内倒台。'' 两者的区别在于,部分组成整体时会形成某种结构,而元素组成集合则与结构无关,如恶俗圈拆开后就不再是整个恶俗圈了,但依然可以作为恶俗人士的集合。 === 分解谬误 === 合成谬误的反面,即从一个整体或集合具有某性质推出其部分或元素也具有该性质。例:''恶俗圈危害巨大。因此,恶俗圈每个人也都是危害巨大的。''或者''恶俗圈不是一天能倒台的;恶俗维基是恶俗窝点;因此,恶俗维基不是一天能爆破的。'' === 诉诸问题 === 用于支持结论的前提已经内在地假设了结论,或仅仅是结论的轻微改述,而且并不比结论更可接受。此种谬误的另一个名称是众所周知的'''循环论证'''。 如:“恶俗圈是完完全全的坏圈子/好圈子,应该/不应该爆破,所以应该/不应该爆破恶俗圈,应该认识到恶俗圈是个坏/好圈子。” === 虚假二难 === [[文件:Fd.png|缩略图|[[组织/车万底层推送|车底推]]是恶俗蝙蝠侠吗?]] 前提不合理地减少了可供考虑的大量选择。例如,''网民要么是恶俗人士,要么是反恶俗人士;你不是反恶俗/恶俗;所以,你必定是恶俗/反恶俗。''这个论证忽视了不可知论的可能性。被假定的选择也可能不止两种,只要至少能指出一种被忽视的情况,就可以视为虚假二难。 === 诉诸不可靠权威 === 诉诸一个权威,但这个权威本身的可靠性存在问题。诉诸不可靠权威谬误在各种商业广告的暗示中极为常见,如''演艺明星X左手抓着产品Y说,Y是一种营养的保健食品;所以,Y是一种营养的保健食品。''X在表演艺术方面可能是个专家,但这并不意味其在营养学方面也有相同表现。 一个恶俗的例子是:''黑产商人说黑产能伸张正义,所以黑产能伸张正义。''黑产商人在黑产方面可能是个专家,但这并不意味其在伸张正义方面也有相同表现。 === 虚假原因 === 一个现象的原因在缺少排除其他可能性的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被假定为X,称为虚假原因谬误。最常见的形式是'''事后归因'''(post hoc,又译'''以先后为因果''')谬误:''[[狗窝/纳年纳兔纳些事吧|纳吧]]恶俗化后,社科话题的数量也出现了提升。所以,恶俗是促进社科讨论的原因。'' 另一种称为'''滑坡谬误''',即论者做出一连串因果假设,但实际上并没有根据表明这种因果链条站得住脚。这种谬误在焦虑症和恐惧症患者中表现得十分典型,因此也是焦虑症研究的课题之一: ''我玩恶俗被出了户籍,我圈子所有的人都会认为我是一个废物,我不会再被允许玩这个圈子了。而如果这件事传出去,网上任何地方都不会再容我了,而且我确信,他们都会谈论我那个愚蠢的玩笑。所以,我已经完全毁了我体面的社会生活的机会,现在除了长年的孤独和不幸,我的网络生涯再也不剩下什么了。'' === 复杂问语 === 要求回答的问题中包含缺少根据的预设。如: ''谁要害我?''不当预设了有人要害自己。 ''你上网怎么没有隐私保护意识的?''不当预设了听话人没有隐私保护意识。 应注意自然语言中几乎任何提问都包括了预设,只有不合理的预设才会造成谬误。 == 评论 == <comments />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模板:信息框
(
查看源代码
)
模板:需要补充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实用社科概念》
。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大陆简体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日志
留言板(游客)
讨论版(登录用户)
帮助
关于本站
服务条款
恶俗简史
格式标准
沙盒
友情链接
430のBBS
罪人堂Wiki
分类
文集
实名
Twitter
Telegram
Esuwiki
贴吧
QQ
知乎
Bilibili
恶俗窝点
恶俗组织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