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键政》:修订间差异

来自新浪维基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第1行: 第1行:
'''键盘政治''',简称'''键政''',是对热衷在网络上标榜各种主义、指点各种时事,而放到网下只剩下夸夸其谈的行为模式的讽刺性称呼。
'''键盘政治''',简称'''键政''',是对热衷在网络上标榜各种主义、指点各种时事,而放到网下只剩下夸夸其谈的行为模式的讽刺性称呼。所谓的“键政圈”并非一个统一的社区,而是对许多具有此特点的圈子的合称。这些圈子几乎单纯由话题上的相关性联系起来。


所谓的“键政圈”并非一个统一的社区,而是对许多具有此特点的圈子的合称。这些圈子几乎单纯由话题上的相关性联系起来。
现绝大多数的键政人员都是经由各行各业的各种'''评论及其推送'''“入坑”;而“对社会现状不满”以及“政治宣传”,甚至“政史文娱作品”和“严肃的社会活动和理论研习”,在这些成员难以绕过算法限制的情况下,几乎无法决定键政走向。这就导致键盘政治有着'''严重的后发性''',使得本由一个键政人为全体网络暴民设计的'''“键盘侠”'''三字,却完美自嘲地只反映了键政人群体的特点,而非网络暴民当中[[概念/恶俗狗|恶俗系]]的特点。


现键政圈中绝大多数的成员都是经由各行各业的各种'''评论及其推送'''“入坑”;而“对社会现状不满”以及“政治宣传”,甚至“政史文娱作品”和“严肃的社会活动和理论研习”,在这些成员难以绕过算法限制的情况下,几乎无法决定键政走向。这就导致键盘政治有着'''严重的后发性''',使得本由键政人为全体网络暴民设计的'''“键盘侠”'''三字,却完美自嘲地只反映了键政人的特点,而非网络暴民当中[[概念/恶俗狗|恶俗系]]的特点。故而,键盘政治的派系划分很难说真正有什么实际依据、用处,甚至意义、乐趣,更大程度上其只是一个方便[[概念/钓鱼#反串、借刀、挡刀|“借刀挡刀”]]的伪装,和用来“叠甲套盾”防[[概念/炒作|迫害]]的话术。
[[概念/恶俗狗|恶俗系]]由于本身的[[概念/找乐子#煽动|煽动性更高]],比一般政坛人士能制造更深远、更散发的政治化事件,继而更能滋生键政人。然而,键政人自己却少有能坚持恶俗系网络暴力攻防的,其中的中老年群体甚至少有[[概念·出道|个人信息恐吓]]与[[概念·炒作|日常生活骚扰]]两个方面的攻防意识其一。


[[概念/恶俗狗|恶俗系]]由于本身的[[概念/找乐子#煽动|煽动性更高]],比一般政坛人士能制造更深远、更散发的政治化事件,继而更能滋生键政人。
故而,'''时下'''键盘政治的派系划分很难说真正有什么实际依据、用处,甚至意义、乐趣,更大程度上其已经'''沦为'''一个'''[[概念/钓鱼#反串、借刀、挡刀|方便“借刀挡刀”的伪装诱饵]][[概念·科妄|用来“叠甲套盾”的反智意识]]的复合'''。


本文暂未涉及港澳台相关的繁体中文键政。
本文暂未涉及港澳台相关的繁体中文键政。
第35行: 第35行:


# '''''[[文集/实用社科概念#谷歌效应|谷歌效应]]。''''' 人的大脑会自动认为:对感觉容易获取的信息没必要都存储起来,对感觉容易失去的信息反而十分必要都存储起来。网络信息和元数据(metadata),可变性越来越大却少有存档,有的甚至缺乏存档条件;但实体出版物的信息和元数据,缺乏可变性反而被海量印刷,有的正版甚至到了积压货信息总量比盗版还多十倍百倍的程度。结果就是人们'''变着法子用屏幕,一点都不会读书'''。久而久之,政史等一切话题都会被人转移到网上讨论,而非现实。这与接下来的两个过程相结合。
# '''''[[文集/实用社科概念#谷歌效应|谷歌效应]]。''''' 人的大脑会自动认为:对感觉容易获取的信息没必要都存储起来,对感觉容易失去的信息反而十分必要都存储起来。网络信息和元数据(metadata),可变性越来越大却少有存档,有的甚至缺乏存档条件;但实体出版物的信息和元数据,缺乏可变性反而被海量印刷,有的正版甚至到了积压货信息总量比盗版还多十倍百倍的程度。结果就是人们'''变着法子用屏幕,一点都不会读书'''。久而久之,政史等一切话题都会被人转移到网上讨论,而非现实。这与接下来的两个过程相结合。
# '''''[[文集/实用社科概念#介质丰富度|介质丰富度极化]]。''''' 沟通越接近信息爆炸,人的认知就越困难;沟通越接近一片空白,人际亲密度就越差。各类讨论向网络转移,实际上使人倾向于离线认知、在线说情。但'''众所周知,网络平台管理端具有删除信息、关闭服务的权限,而恶作剧程序可以随机生成、刷屏无关无用内容''',两种功能的效率远高于现实世界的销毁和印刷效率。而哪个管理员同时也是恶作剧程序使用者,哪个人[[文集/实用社科概念#马基雅维利主义|二者兼用]]就会更久。'''这些就会让谷歌效应难以逆转,也让人强制把超人际交互模式付诸行动。'''
# '''''[[文集/实用社科概念#介质丰富度|介质丰富度极化]]。''''' 沟通越接近信息爆炸,人的认知就越困难;沟通越接近一片空白,人际亲密度就越差。各类讨论向网络转移,实际上使人倾向于离线认知、在线说情。但'''众所周知,网络平台管理端具有删除信息、关闭服务的权限,而恶作剧程序可以随机生成、刷屏无关无用内容''',两种功能的效率远高于现实世界的销毁和印刷效率。而哪个管理员同时也是恶作剧程序使用者,哪个人[[文集/实用社科概念#马基雅维利主义|二者兼用]]就会更久。'''结果是“在线说情”方面极易发生管理者与恶作剧者对其他人的单方面操纵,对“离线认知”从生理途径造成极大的损耗——这些就会让谷歌效应加倍发力,也让人强制把超人际交互模式推广开来。'''
# '''''[[文集/实用社科概念#超人际交互模式|超人际交互模式]]。''''' 传播者选择性自我呈现、接收者过度归因、异步的沟通管道和反馈,总体上导致人们把网络当作“引人沉溺的虚拟世界”,而把无网络环境当成“残酷难改的现实世界”。这种“爱虚厌实”的倾向,一旦被网民传到非网民,就会让连各种移动设备都不知道如何使用的人员,从幼儿到高龄老人,都主动学习使用网络,而且减少使用线下信息获取渠道。当然,这就进入了前两个效应。
# '''''[[文集/实用社科概念#超人际交互模式|超人际交互模式]]。''''' 传播者选择性自我呈现、接收者过度归因、异步的沟通管道和反馈,总体上导致人们把网络当作“引人沉溺的虚拟世界”,而把无网络环境当成“残酷难改的现实世界”。这种“爱虚厌实”的倾向,一旦被网民传到非网民,就会让连各种移动设备都不知道如何使用的人员,从幼儿到高龄老人,都主动学习使用网络,而且减少使用线下信息获取渠道。当然,这就进入了前两个效应。



2025年5月12日 (一) 16:45的版本

键盘政治,简称键政,是对热衷在网络上标榜各种主义、指点各种时事,而放到网下只剩下夸夸其谈的行为模式的讽刺性称呼。所谓的“键政圈”并非一个统一的社区,而是对许多具有此特点的圈子的合称。这些圈子几乎单纯由话题上的相关性联系起来。

现绝大多数的键政人员都是经由各行各业的各种评论及其推送“入坑”;而“对社会现状不满”以及“政治宣传”,甚至“政史文娱作品”和“严肃的社会活动和理论研习”,在这些成员难以绕过算法限制的情况下,几乎无法决定键政走向。这就导致键盘政治有着严重的后发性,使得本由一个键政人为全体网络暴民设计的“键盘侠”三字,却完美自嘲地只反映了键政人群体的特点,而非网络暴民当中恶俗系的特点。

恶俗系由于本身的煽动性更高,比一般政坛人士能制造更深远、更散发的政治化事件,继而更能滋生键政人。然而,键政人自己却少有能坚持恶俗系网络暴力攻防的,其中的中老年群体甚至少有个人信息恐吓日常生活骚扰两个方面的攻防意识其一。

故而,时下键盘政治的派系划分很难说真正有什么实际依据、用处,甚至意义、乐趣,更大程度上其已经沦为一个方便“借刀挡刀”的伪装诱饵用来“叠甲套盾”的反智意识的复合

本文暂未涉及港澳台相关的繁体中文键政。

简体简况

“键政”是个相当晚近才开始流行的词汇,但键政这种现象在中文互联网的古早时期就已经存在,比恶俗圈资历更老。

在2000年代,网络的键政派系还比较模糊,不像如今东纠西纠、天派地派,而是整体笼罩着一种朴素的“愤青”情绪。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已经发展为分配不公等明确的社会问题。片警、拆迁队、城管等基层体制人员的公信力降低到一个极点,内政腐化、外交软弱,网上时事焦点所围绕的基本都是这些话题。对当局不满和爱国主义并行不悖,“既黑体制,又反美日”也就成了当时互联网的基调。愤青在后期分化为“自干五”和“公知”互相攻击,但体制问题在国内一系列改革下逐渐淡化,公知很快过气,词义从真实存在的群体特征变成一顶纸糊的帽子。

2005年起的古典恶俗时期,李毅吧不仅黑体制,并且倾向于过度吹捧美国(“低美”),奠定了早期雷霆系反建制的基调,各种刺耳的梗也发源于此。直到彩色哥上位之后情况才发生变化,给后来打着同名爱国旗号的出征组织创造条件。

到2010年代前期,主打爱国主义的群体从天涯社区的自干五中衍生出年龄层偏低的贴吧“兔系”,而贴吧原生的汉民族主义派系“皇汉”则由于不满大陆的民族有关政策(如制度偏袒、文化调和等)经常表露反建制倾向,影响力迅速被兔系压倒。同时,围绕欧洲史、二战史相关游戏和特定文史作品的键政群体(如冷兵器吧、太平洋战争吧一系,国家粉、朝代粉等)也在贴吧成型并开始相互交锋,贴吧成为键盘政治的大本营。早在纳系恶俗诞生之前,贴吧日系和所谓“中系”之间爆吧扣字便盛极一时,刺激了日系恶俗化,还诞生出少量标榜反日爱国的喷系扣字组织和占吧组织(如日本地震吧),但大众取向的爱国贴吧中很多人并不能理解这种低素质行为,导致“中系”在恶俗系内一直属于冷门。

继海峡两岸先后开通3G、4G移动网络之后,2014年大陆A股结束4年多的大熊市,开启牛市,一时让网上出现许多散户股民和散户股评人员。由于炒股、股评,和政治行为、政治思想相关,这些人大量涌入键政圈,基本都被更贴近经济生活的自干五派系和冷兵器吧、太平洋战争吧、纳年纳兔纳些事吧等吸收,促使自诩自由主义(liberalism)的自由派走向全盛,并从此确立了自干五派系和自由派作为键政圈中最主要的派系对立这一格局。发源自冷兵器吧、中世纪吧等欧洲史相关社区的人种讨论开始充斥于除自干五派系外的大半个键政圈,与键政圈内琳琅满目的种族主义互相感染,结果许多讨论都开始弥漫强烈的民科和科妄气息

网络上越来越多人讨论政治,以前无人问津的奇谈怪论猛增,派系越分越细,冲突越来越多,各个大群体就开始围绕千奇百怪的世界观冲突、方法论冲突,展开各种忠奸正反识别,典型如“皇汉”内部和“远古邪恶”内部。这就让键盘政治所到之处都变得危机四伏,成为恶俗这种“查成分大师”一点就着的火药桶。

文件:84吧点草键政.png
说到自由派,不得不提的就是1984吧,严格来说其虽是个键政贴吧,但很多人只想进行知识性的文学和社科讨论,暗地里根本瞧不起键政,认为其就是“指点江山”并给贴吧生存带来风险。此图为15年初纳系魔怔逼大量涌入的时期一84吧小吧直球点草吧内键政现象的帖子

2015年,722事件后,贴吧官方大力度打击键政,甚至有兔化倾向的二战吧也在17年被封禁,键政圈活跃中心随之移出贴吧。微博“田园女权”、知乎“网左”等,先后势力大增。在一批人对魔怔玩网没有兴趣而流失后,受打压的自由派残余散入外网,素质每况愈下。纳吧曾经的取乐对象“真支黑”和“反向兔”在中推圈居然成了主流,低龄化和跟风空前严重。曾经贴吧键政圈常有文史社科交流的传统,多少都会有些干货,很多贴吧本来也不是专门键政;而推中圈几乎除了故意辱华就是复读标准之吧体

贴吧键政圈衰落后,“网络左圈”成为大陆代表性的反建制派系,主要是自称信奉马克思主义及其分支的诸帮派,以及王毅飞、陈思宇等知乎迫真后现代左翼。前者最初只是乌有之乡、红歌会网、四月网、激流网、毛泽东思想旗帜网、红色中国网等网站上的一批毛粉和十年动乱的支持者,后来以方从哲吧小团体为首开始在贴吧发展出较大势力;而后者,一股杀马特网哲味的知乎后现代网左基本上一开始就是独立的恶俗派系,大约17年前后将淫梦和恶俗输出到整个左圈而在恶俗圈引起注意,导致网左圈子得到之吧孙立军吧和喷系的零星点草。自由派内部原有的一小批左倾人员,也可成为“网左”。

2018年中美两国爆发了延续至今的贸易战,2019年12月底爆发了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现实的经济下行、内政保守化、外交斗争、旅行管控,决定了网络秩序的畸变,键政“友谊赛”迅速变成了“全球无限制格斗大赛”。中推圈由于红岸开张、迫害失控,越发魔怔排异;其余键政人借着兔大战、抽象破圈,基本转向造梗玩梗。

旋风内卷

这个“3-3”结构可以说明当今“键盘侠”,乃至所有网络圈子,本身必然大量涌现,涌现之后必然滋生戾气的原因:

“谷歌效应”、“介质丰富度极化”、“超人际交互模式”三相促进:

  1. 谷歌效应 人的大脑会自动认为:对感觉容易获取的信息没必要都存储起来,对感觉容易失去的信息反而十分必要都存储起来。网络信息和元数据(metadata),可变性越来越大却少有存档,有的甚至缺乏存档条件;但实体出版物的信息和元数据,缺乏可变性反而被海量印刷,有的正版甚至到了积压货信息总量比盗版还多十倍百倍的程度。结果就是人们变着法子用屏幕,一点都不会读书。久而久之,政史等一切话题都会被人转移到网上讨论,而非现实。这与接下来的两个过程相结合。
  2. 介质丰富度极化 沟通越接近信息爆炸,人的认知就越困难;沟通越接近一片空白,人际亲密度就越差。各类讨论向网络转移,实际上使人倾向于离线认知、在线说情。但众所周知,网络平台管理端具有删除信息、关闭服务的权限,而恶作剧程序可以随机生成、刷屏无关无用内容,两种功能的效率远高于现实世界的销毁和印刷效率。而哪个管理员同时也是恶作剧程序使用者,哪个人二者兼用就会更久。结果是“在线说情”方面极易发生管理者与恶作剧者对其他人的单方面操纵,对“离线认知”从生理途径造成极大的损耗——这些就会让谷歌效应加倍发力,也让人强制把超人际交互模式推广开来。
  3. 超人际交互模式 传播者选择性自我呈现、接收者过度归因、异步的沟通管道和反馈,总体上导致人们把网络当作“引人沉溺的虚拟世界”,而把无网络环境当成“残酷难改的现实世界”。这种“爱虚厌实”的倾向,一旦被网民传到非网民,就会让连各种移动设备都不知道如何使用的人员,从幼儿到高龄老人,都主动学习使用网络,而且减少使用线下信息获取渠道。当然,这就进入了前两个效应。

上三个因素恒定存在,就导致了下面三个因素的发生和强化:

  1. 多元知识沟 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也无论是不是键政键史人,网民的知识结构当中,绝大多数取之于多手传播,用之于多手传播,辩论甚至行动往往都意识不到,自己相信和使用的都有很多断章取义、无中生有,从而多是肤浅而狭窄,少有复杂系统性质,与科班人士和有学术功底人员的论文、论著、考据、研究形成本质区别,反过来引诱圈内意见领袖、老资格,甚至专家和有关部门走向饭圈化。这种论战有时引入知识量相当大的资料,但长期来说依然弊大于利。列宁1916年认为“社会生活现象极其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论点”,而在这里可以试想键盘辩论极易借助传播出来的伪事实、非事实、伪科学、非科学,“抛开真的不谈,假的大谈特谈”,吸引一切具有猎奇心理和热衷炒作花边新闻的人员前来,排斥别的所有人。[1]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就进入了接下来两个因素。
  2. 社会情境线索犯罪化 现实当中无论有无组织,只要人数够多,个人就会感觉自己被淹没,随之自我意识有所丧失,让自己原本的认同,最终多多少少被很多新遭遇的人的“共识”取代;而网民之间交流过于短平快,通常脱离面部表情、语气语调、肢体语言、生活规律等关键信号,更是比现实中的熟人之间互相理解更加困难,拘束进一步减少,无论如何干预,最终也会发展到互相引战对立。但社工黑产黑客黑产的介入改变了这一切,让此时所有互联网文化社群,乃至键政,甚至真实政治,都十分依赖社工黑客技术高下划分敌友。人们的人格尊严、名誉,甚至财产、隐私,和多元知识沟所致“完形填空”式的“主张”,就会强制接受社工黑客人员重新分配。这“黑帽白箱操作白帽黑箱”之后,就是第一和第三个因素。
  3. 自然状态与道德脱离 包括但不限于键政键史圈:越高频率混网络“圈子”里的人,看到自己不认同的观点,就越觉得必须捍卫“自身利益”或“正确主张”,便去码字“批评”;然而对方如果也是高频率混网络“圈子”的人,被刺激就自然不会“反思”,只会反过来觉得必须捍卫那边的“自身利益”或“正确主张”,便去码字“批评”回去。结果必然是双方不可预测、无休止地互相刷屏,与哪种观点更合理、有更多证据都完全无关。面对较为专业但接触较少的不同观点时,更甚,有的网民甚至认为对方在“巧取豪夺”,“德不配位”;但专业人员出于学术伦理、工作制度考量,大概率不作任何回应所以反而容易幸免于难。各个“圈子”的键盘侠之间,日复一日重复这种不求其实、以胜为故的无效率辩论,可在日期算法、热度算法、手动引流、迷因传播等机制作用当中,一个人刚“批评”完的人数量少就罢了,一旦够多就会引来数量激增,观点却更加不同的网民进入辩经,多方耐心也自然是越来越低,进而开始有人想着“暴力改变现状”。一旦发生大事件,就会酿成新的知识沟,同时造成消息受众再次被社工黑客干预进入社会情境线索犯罪化,回到前两个因素。

走出上述恶性循环,从决定点劝退为妙:

  1. 谷歌效应。 应对人类工作的强行在线化,可以自己学着对网络事物多做完全保密的记录、评价,并学会在现实减少对实体事物(甚至全行业)的过度依赖、期望。但如果所在的环境就是以干涉社交网络活动为第一要务的,请额外做好现实生活剧烈变化的准备。
  2. 介质丰富度极化。 管理端和恶作剧程序对信息的增删可能性都难以彻底根除,效率更是难以减到现实信息以下,偶有组合就更难防止。也许建设和选用从过程上防止随意增删的平台,如限制信息的字节数、流程数、时长、帧数,且不可撤销的平台,可避免介质丰富度极化。
  3. 超人际交互模式。 超人际交互模式不可绕开,也就是说,难以用“求真打假”予以足够的风险对冲。但如学会随机应变,则可以在某些进入“后真相时代”的空间唤醒良知

如果没有上述条件的话,也可以从以下三点缓解:

  1. 多元知识沟。面对知识沟,必须有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的觉悟,既要继续锻炼意志力,又要继续学习,缺一不能成事。但无论资格高低新老,如果反而“以坚持对线为荣,以潜心求知为耻”,建议结合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MMPI)结果做出决断。
  2. 社会情境线索犯罪化。 目前上网混圈子实际上通向的是为各种黑产做嫁衣。多数人都有公德心,但缺乏与之匹配的社工攻防、黑客攻防技术,因此学习这些技术和掌握有关资源才是第一急迫的事;但如若存在司法风险、渠道限制、躯体疾病、经济窘迫等更急迫的问题,则另当别论。
  3. 自然状态与道德脱离。 认知行为疗法、正念疗法等常用心理治疗都对此有效。但当前心理治疗从业者的职业道德也受到各种偏执观念的影响和挑战,既有可能被各路“主张”或“利益”冲击造成职业倦怠,又有可能陷入同样的知识沟、双标处理、自然状态、道德脱离。

社科学界评价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姚云帆认为,互联网环境发生了从“网络政见”到“网络键政”的变化。“网络政见”的实施者往往是人文社科知识分子和文化界人士,其受众也是文科青年,他们或者想利用“思想”改变社会,或者想利用“学术”变成同他们偶像一样的知识界领导者。只有这套知识有着社会效应,“网络政见”群体才能感到满意。但“网络键政”的实施者理解政治和社会的知识不一定是人文或者社会科学学说,甚至也不在乎自己的政治知识和学问是否能理解世界,他们进行政治议论的目标是产生网络效应和在网络论辩中获胜,“网络键政”的核心不是线下的社会效应,而是网络社群效应,而激发这种效应的手段并非复杂的政治知识,而是有效的网络组织和修辞效应,如“粉红”群体的“出征”和“入关学”的“不辩经”。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马逸凡认为,“键盘政治家”原先是贬义概念,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官民互动也在各种社会矛盾的交互作用下从抗争性政治逐步演化为回应性政治。在“以抗争求回应”的过程中,“键盘政治VS街头政治”的争论成为每一次网络抗争的共同主题。在泛娱乐化的网络生态下,论辩双方由最初的激烈辩论转向了相互调侃、揶揄,在这一过程中,“键盘政治家”一词从贬义概念变成了带有诙谐色彩的描述性概念,“键政圈”的概念由此形成。

注释

  1. 如果社会生活现象反其道而行之,变得简单化,那么笔者认为,全世界的知识信息量将沿着e-x这样的指数函数内爆缩水,而人的体力和脑力下降的速度都赶不上,从而突然全面冒出极大比例的能力冗余。

参见